OB视讯电灯发明了100多年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进化?

  新闻资讯     |      2023-01-06 21:47

  假如没有电灯,大城市的夜晚肯定不会像今天这么热闹。上海外滩的东方明珠,北京长安街的彩虹门,香港的维多利亚港都会陷入一片黑暗。

  假如没有电灯,活跃在望京、西二旗的加班族会把晚高峰推前三个小时。没有电灯,看不见,也没办法加班。

  18世纪前的欧洲人是妥妥的“尸体爱好者”,动物脂肪都可以拿来当作油灯燃烧的材料。

  可它们在燃烧的时候会产生浓烟,直到发明家阿尔甘给油灯添加了玻璃罩,问题才算解决。

  后来,拿破仑在欧洲掀起大战,北美人闹上独立革命,阻碍牛油和鲸油的供应,油灯成本陡然上升,人们迫切需要经济安全的新光源。

  苏格兰人威廉·默多克做了一次光明使者。他把加热过的煤放在小蒸馏器里产生煤气,用三四英尺长的铁管,把煤气输送到燃烧器点燃,以此发光。这套设备大大降低了照明成本。

  1825年,伦敦的工厂、公共建筑和商店几乎都采用了煤气照明。煤气灯加速了新的文化和教育形式的产生,但产生的异味也被人们诟病。

  电气革命到来后,人们开始致力于电灯照明。1874年,多伦多的两位医疗电工(Henry Woodward和Mathew Evans)把碳棒固定在充满氨气的玻璃瓶电极之间,制造了碳棒灯。

  因为没办法成功商业化,他们把这项专利卖给了爱迪生。爱迪生依靠着加拿大人送来的温暖,进行电灯改良,在1879年生产出商业版的碳化竹丝灯泡。到1891年,美国大约有1300个照明中心,容纳了300万盏电灯。

  电灯走进美国千家万户,也同样照亮了中国。1879年,为了欢迎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毕晓甫用西门子的直流发电机,在上海试燃了中国境内第一盏电弧灯。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沿海的20多座城市开办了约30家电灯公司,到1928年,中国已经有了350余家电气照明企业。

  1909年,美国工程师麦克法丁制造了一种祖母绿灯罩,该灯罩不仅阻止强烈光线射向使用者,还产生了宜人的绿光,这受到很多深夜办公的银行职员欢迎。我们在影视剧里,也能看到这种祖母绿台灯。

  由此可见,台灯发展的初期,人们就设想过如何能够减轻视觉疲劳。但是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进步,解决刺眼的光线已经不够了。

  台灯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人性化设计:比如,台灯照射的光型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常见的台灯大多是圆形的照明范围,但这有个BUG。

  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显示,我们日常使用的工作桌面大多都是长方形的,人们使用的范围是横向延展的,常见的圆形照明,很难把工作区两侧的部分照亮。处于这样的工作条件下,双眼要在明暗间来回切换,同样会产生眼睛疲劳和眩光危害。

  所以更符合使用场景的光型应该是椭圆形的。一些台灯品牌就为这种更科学的光型做出了努力,Koncept、山田照明以及明基WiT都将灯头拉成了长条状,从人体工学和实用性角度来讲,这种台灯更能保护我们的眼睛。

  而且,在现在父母陪读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下,椭圆形的光线更能满足陪读需求,也能让家长们得到视力和心理上的安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当然,除了光型之外,一盏好的台灯要保证光线安全,还需要无蓝光、无闪频的危害取得相关认证。

  解决光线安全的问题之后,也应该加入更多智能化人性化的应用,比如现在一些台灯的色温可以调节,还可以根据环境光线自主调节亮度,自动给使用者开灯等等。

  更严重的是,无节制的灯光还会破坏生态。澳大利亚的《宇宙》杂志记载,2009年,全球70%的人生活在光污染当中,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没办法在夜间用肉眼看到银河的星星。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光污染的危害,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成立了国际黑暗天空协会,呼吁大众保护和恢复夜空。OB视讯

  如今,我们早已习惯夜幕下大城市的活力,并想办法延长白昼,可自然界却不能像我们一样昼夜颠倒,黑白不休。人类的灯光,不该掩盖宇宙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