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视讯【记忆】点亮老成都的工业文明

  新闻资讯     |      2023-05-06 14:08

  OB视讯1876年,一纸《烟台条约》让重庆成为通商口岸。随即,英法日美德相继在重庆派驻领事。

  从19世纪末开始,英、法、德、日、美等驻渝领事馆先后在成都设立非领事馆性质的常设机构—重庆领事馆派驻机构。但在1949年前,中国官方只在1942年和1945年分别承认过英国、法国驻成都领事机构。

  但相关的对外活动仍被默许,这也加速了闭塞的内陆城市与外界的来往。据四川洋务总局统计,仅在光绪1907年10月至1908年10月,来往成都的法、美、德、俄等外国人有212人。

  这些人中,有传教士,医生,工程师或外交官,带进的服饰、语言、洋玩意儿等,让成都人对外界的讯息、技术和文明心生向往。故纸堆里,这些外来者和新玩意儿,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身影,也或多或少地帮助老成都点亮了工业文明。

  资料记载,20世纪初,晚清政府曾购买蒸汽发电机,建厂试行发电,开启四川用电历史,不过并未普及到民众。

  1909年12月28日,启明公司成立。创办人之一舒和轩是清末首批留日学生,眼见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的巨变,深感震撼。国外城市已是万家灯火,而成都乃至四川仍然黑灯瞎火中摸索难眠。

  为改变这种状况,舒和轩、舒品轩、舒勤轩三兄弟以及陈养天等共同研究,发起创办电灯公司,成为旧时成都现代工业少有的代表。

  当时发电,以煤为燃料,煤在锅炉内燃烧后将水加热成蒸汽。再有不断膨胀的蒸汽推动汽轮机的叶片从而带动发电机。可当时中国工业技术严重落后,启明公司成立后,向清政府工商部登记注册,并获得25年在成都的专利权后,公司就初步计划从德国西门子洋行购买100千瓦发电机一部。不久机器顺江抵达成都,安装于设在中新街的工厂内,并代培训技术人员。竣工后,成都城开启用电的历史。

  启明公司开业后不久,再购买了一台200千瓦发电机,在椒子街临河购地建厂,后更名为椒子街发电厂。因启明发电所用的主要燃料为彭县(今彭州市)的黄丹煤,为保证发电质量和安全,启明还把黄丹煤的样本交由西门子公司寄往德国化验后,再根据煤质设计了启明专属发电机。而在成都市档案馆提供的1937年成都启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代购捷克锅炉的函可见。

  发电机制造好后,由德国运到上海再走长江进入四川。运送的船只抵达万县时,却被当时21军驻万县的王方舟扣押。对方给出的原因是机器能量较大,怕作为军事用途。交涉不下,由舒和轩通过私交,联系上当时国民政府实业部长吴鼎昌,请其发函,协助放行。后又对接王方舟,与其说明情况请求通行。几番周折后,发电机终于抵蓉。

  除发电机、电灯这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当时洋人聚集的华西坝上,德国人还修建了两座矗立在老成都人记忆里的城市地标。

  由于铁塔和电台的出现,在其旁边的小路被命名为“电信路”。铁塔修建初期,周围还是平整无边的农田,但逐渐被房屋民居所占据。抗战时期,因各大高校的临时进驻,又划分出现金陵路、公行道、小学路、中学路等小路。后经不断拆迁、修建等城市的演变,密集的居民区形成,附近的高楼大厦也逐渐掩盖了这个昔日地标的光辉。

  在其仍发挥着它的使命时,定时有穿着工作衫的维护人员在铁塔里上上下下。他们先为铁塔刷上一层黄漆再以绿漆掩盖,以防止铁塔生锈。

  随着科技发展,这两座用来传递无线电波的电台铁塔,结束了自己的使命。1998年,电信部门修建新居住楼时拆除了铁塔,仅存塔基。塔基后来又因电信部门家属区改造,修建绿地将其覆土掩盖,原塔基大型金属结构被埋于历史的尘土之下。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