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学者陈刚恢弘著作出版!填补汉口近代OB视讯建筑史研究领域空白

  新闻资讯     |      2023-06-26 01:36

  汉口,一直是武汉市的商业中心,500年商业发展史,承载了武汉商业文化的历史沉淀。

  1840年,汉口开埠,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汉口,民国时期,汉口曾经有德租界、俄租界、法租界、日租界等,使得中西方文化在此交融。

  近代的汉口,商业、商贸、物流发达,通过长江黄金水道,汉口生产的茶叶,运输到欧洲各国。

  与此同时,西方商业文明,也输入到汉口:中国最早的电灯、自来水、石油公司都在民国时期已经落地汉口。

  民众乐园,当时比肩上海大世界,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娱乐场所;旋宫饭店,是武汉市最早的高档饭店,解放后国家领导人在此接待外宾;江汉关大楼,和平打包厂、汉口水塔等近代建筑,见证了汉口城市的变迁。

  近日,主攻近代城市与建筑方向的江汉大学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教师陈刚,经数年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出版新著《近代汉口社会转型与住居形态发展1889—1938》(武汉出版社出版),探讨近代以来汉口城市空间与住居形态的转变,即从沿江沿河一带的“前店后宅式”传统住宅,转变为“底商上宅式”近代商业住宅,与此同时出现了接近现代居住方式的“联排式里分住宅”。

  作为一名建筑学学者,陈刚老师介绍,1861年开埠前的汉口是河港集镇,直至晚清发生根本性改变。当时的住屋形式是“前店后宅式”传统住宅,主要分布于汉口华界旧市区沿江沿河一带的汉正街片区。此类住宅往往带有一个“天井式院落”或“四水归堂”的布局,前为临街商铺,后为就寝部分;多为东西向,布局紧凑。这类住宅的使用群体多为到汉口经商而居的商人士绅。

  辛亥革命到抗战前,是汉口社会近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汉口城市空间急剧变化的时期,在城市经济的推动下,汉口华界“前店后宅式”传统住宅,逐渐让位于“底商上宅式”居住方式。这一时期汉口人口的增长,也让早期汉口华界的那种“前店后宅”式的住宅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用地紧张的现实。这一时期汉口华界开辟了新的城市道路,沿两侧的街道形成了新的住居形式,即业主将上下楼层分隔经营出租,城市管理者要求临街商业住宅,楼上要有出挑阳台,留三开间的立面构图。

  汉口里分则是近百年汉口民居文化的缩影,也是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多进院落式建筑的结合体。作为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产物,其建筑时间大约从1900年左右开始至1938年武汉沦陷之前基本结束。作为那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居住方式“里分”,主要分布于华界模范区和外国人居住区,该类型住宅,尤其晚期里分,是供给城市中产阶层的职员为主,故而该住屋所对应的是一种更多基于近代职业特性的职员文化,接近于现代的城市居住方式。

  武汉是旧中国仅次于上海的最发达的商业城市。1861年汉口开埠后,英、德、俄、法、日相继在汉口开辟租界,十余国在汉口建立领事馆,许多外国银行、洋行、商行、公司、工厂、教会在汉落户,因而城市出现大量西洋式或中西结合形式及各种变异形式的、用近代建筑材料建造的新式建筑。

  这些建筑显现出武汉的建筑乃至城市的风貌,构成了武汉既和谐又与传统建筑风格相矛盾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空间,其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对于武汉还是对于全国而言,都有着典型意义和代表性。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此次公布的名单中,武汉市江岸区汉口俄商新泰大楼旧址、华俄道胜银行汉口分行大楼旧址、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旧址、景明大楼旧址一起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口近代建筑。

  在住宅建筑方面,咸安坊曾是汉口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高级里分住宅区,作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数十部影视作品和纪录片曾在这里拍摄取景。

  据《武汉地名志》记载,咸安坊里分建筑群原由启昌里、德永里以及原咸安坊共同组成,由黄少山、王奇峰、张韵轩等商人投资,于1933年建成。

  “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咸安坊是汉口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高级里分住宅区。”王汗吾指出,咸安坊曾居住着实业界人士、艺术家、作家等社会各界名流,如“棉花大王”黄少山、轮船巨头卢作孚、汉剧大师陈伯华、著名作家萧红都曾居住于此。

  “咸安坊是武汉保存较为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石库门的结构保留得较为完整,石材没有裂缝,只有表面的风化,损坏的木门也进行了修缮。”曾在武汉研究里分建筑20多年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百浩告诉记者,咸安坊整体的建筑形式集低层联排式住宅、传统院落和天井式建筑于一体,从当时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来看,咸安坊体现了比较高的设计水平。

  目前的咸安坊内部道路呈“Y”字型结构,结合若干主巷和次巷或支巷组成。“咸安坊内的建筑正门对正门是主巷,后门对后门是次巷。”李百浩介绍,主巷和次巷在武汉话中又称作是大巷子和小巷子,形成了一宽一窄交错的布局。有的大巷子宽达5.7米,小汽车可直达家门前。

  “咸安坊中的很多住宅不拘泥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制,而展现出因应而变的形态。”李百浩对咸安坊的建筑如数家珍,由于咸安坊所处的地块为若干不规则的几何部分,咸安坊内不少建筑的墙角并非为90度,而呈现出锐角、钝角的异型,更具特色。据悉,武汉市已经启动了对咸安坊的修缮,即将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江汉大学学者陈刚老师的这本著作,对于汉口近代住宅建筑的演变、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居住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汉口近代建筑历史研究领域空白。

  江汉大学学者陈刚简介:工学博士、讲师,男,1970年生,回族;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工学博士,讲师;江汉大学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城乡规划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为近代城市与建筑、城市历史遗产与保护、高密度人居环境景观建筑等。主讲《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和《园林绿地规划》等课程。主持市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11篇。

  OB视讯在线